来源:观海新闻亿配资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7月22日讯 蝉鸣蛙叫,荷风送香。手中的蒲扇,冰镇的西瓜,这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暑日。青岛市民迎来了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。此时天空骄阳似火,大地湿热交蒸。今年的三伏天自7月20日入伏,8月18日出伏,共计30天,成为近年来“最短”三伏。虽时长缩减,暑热威力却丝毫不减,其中最热的中伏就在大暑节气。近日,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专家提醒,此时养生,当紧扣“清心除烦、防暑化湿”之要,抓住以下几点,把“最热劫”变成养生局。
冬病夏治 借阳驱寒
中医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是顺应四时的养生总则。大暑阳气最盛,人体阳气浮于表、通于外,此时若能顺势而为,对“冬病”进行调治,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所谓“冬病”,多指那些在冬季反复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风湿痹痛、畏寒腹泻等。这类疾病多因阳气亏虚、寒邪内伏所致,冬季阴气盛,寒邪更易肆虐;而夏季阳气隆盛,寒邪势弱亿配资,此时温补阳气、驱散寒邪,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减少冬季发病。
常用方法包括:三伏贴,将温阳散寒的中药(如生姜、白芥子、细辛等)研末调敷,贴于肺俞、膻中、关元等穴位,借药物刺激与节气阳气,温通经络、调和气血的作用;
展开剩余66%艾灸,选取命门、肾俞、足三里等穴位艾灸,借助艾火温煦之力,补养肾阳、驱散寒邪,尤其适合阳虚体质者。
健脾祛湿 食养有常
大暑多雨潮湿亿配资,“湿邪”易与“暑热”相搏,形成“湿热交蒸”之象。湿邪属阴,易阻滞气机、困遏脾胃,导致消化功能减弱,出现腹胀、便溏、乏力等不适。若频繁出入空调房或贪食冷饮,更会加重脾胃虚寒,诱发胃肠疾病。
饮食原则应以“清热利湿、益气生津”为要,遵循“多酸多甘”之法(酸能敛汗生津,甘能益气补虚),宜食冬瓜、苦瓜、丝瓜、扁豆等清热利湿之物,猕猴桃、西瓜、桃子等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水果也可适量食用(西瓜性寒,过量易助湿,需少食)。
运动微出汗和睡前泡脚是祛湿的两大妙招。专家提醒,市民此时锻炼时要避开烈日暴晒,选择舒缓柔和运动,年轻人步行、慢跑,老年人打太极拳,都是出微汗适合的运动。睡前用热水泡脚,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加速湿气排出,缓解下肢水肿,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、承山穴,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,都可以起到祛除湿邪、调和营卫之功效。
补充水分 避免贪凉
酷暑炎热,汗出增多,民间有“暑天无病三分虚”的说法。出汗多就容易伤津液,津液水平低下,濡养不好心,就会出现心烦意乱、食欲不振、焦虑急躁、失眠等情况。如何防止伤津液?可以常喝大米汤。大米具有和胃气,补津液的作用,自古有“代母乳,比豆浆,赛参汤”等美誉,是物美价廉的养生佳品。天热时,也可以时不时喝一些绿豆汤,清身体里面的虚热。但是绿豆偏凉,喝多了容易伤脾胃,因此建议在熬煮绿豆汤的时候,可以配合大米一起。
清热解暑 茶饮相伴
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药房针对大暑节气潮热多湿的特点,推出了“大暑养生茶”,在取药窗口供候诊患者免费饮用。它由藿香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金银花等组成,能够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,适合脾虚湿困,身重倦怠者。常见症状如头发油腻、齿痕舌、胃口不佳、水肿、大便粘腻等。
专家提醒,空调不要直吹,控制好室内空调温度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。开启空调时不要马上紧闭门窗,以室温缓降至24-28摄氏度之间为宜。夜间睡觉盖好腹部,防寒气侵袭脾胃。西瓜浅尝防湿滞,米汤频饮补津亏,三伏贴敷驱寒积,顺时养阳度暑威。
蝉鸣山海,不负热爱。大暑的热,让万物在蒸腾中尽情舒展,也让人心在暑气里学会沉潜。摇扇纳凉,品一盏清热花茶,让身心在暑气中寻得平衡。不必急着与盛夏告别,且在这盛夏的余韵里,把日子过成一首带着荷香的诗。待秋叶渐染枝头时,便带着满身清润,与夏天温柔作揖。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)
(作者:黄飞)亿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