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欢迎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您可以更方便地收到类似文章的推送明利配资端,并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!
“只要我活着,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!”
这句话究竟是否由肯尼迪亲口说出,至今无法考证,但在中国成功研发原子弹的那一刻,这位美国总统早已不在人世。1960年代,美国总统肯尼迪一直被认为是个意气风发、充满理想的领袖,然而在这个充满暗杀阴云的时代,他依然选择坐在敞篷车中巡游,最终为自己的豪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不仅如此,肯尼迪去世后的几十年里,他的家族也深受不幸,接连有成员英年早逝。究竟是谁动了肯尼迪及其家族的“蛋糕”?答案可能并不简单。
展开剩余83%肯尼迪树敌无数
1961年1月,年仅43岁的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,成为继罗斯福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年轻总统。美国民众对这位新任总统寄予厚望,期待他能带领美国重返伟大。然而,这位充满理想的年轻总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“身后山”——他不顾美国各方强大的利益集团,做出了许多激进改革的决定。
这种改革如同一把利剑,直指美国国内多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心脏,直接为他招来了致命威胁。最先受打击的,是庞大的军工复合体。冷战时期,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让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。然而,肯尼迪提出与苏联缓和关系,并主张减少核军备竞争的政策,惹怒了这些巨头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,肯尼迪推动签署《部分核试验禁试条约》,试图控制核武器的扩散,这引起了军工复合体的不满,但尚不足以激化冲突。
然而,最令军工复合体无法忍受的是肯尼迪计划从越南撤军。在1963年10月,肯尼迪签署了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第263号,决定在1965年前从越南撤回大部分美军。这个计划直接威胁到诸如洛克希德等军工巨头的利益,因为它们的盈利高度依赖于美国军方的订单。洛克希德高管甚至多次游说国会,试图挽回这一局面,然而未能成功。肯尼迪遇刺后,继任的林登·约翰逊迅速扩大越战规模,这为军工复合体带来了更大收益。
除了军工复合体,中央情报局(CIA)对肯尼迪也颇有怨言。自1961年美国在古巴的“猪湾入侵”失败后,肯尼迪对CIA的不满逐渐加剧。他认为CIA能力不足,而且常常不服从总统命令。甚至曾公开表示:“要把中央情报局撕成碎片,扔进风里”。如今,解密档案显示,CIA掌握了大量关于肯尼迪遇刺的资料,甚至与奥斯瓦尔德等嫌疑人有关。这些迹象似乎表明,CIA可能早已积蓄不满,甚至在刺杀事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。
然而,肯尼迪与美联储的对抗才是最具威胁的。作为全球金融系统的核心,美联储享有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绝对控制权。肯尼迪一上任便试图削弱美联储的权力,尤其在1963年,他绕过美联储,由财政部直接发行43亿美元的“美国票据”。这一举动令华尔街和美联储深感不满,认为这将破坏他们对金融市场的控制权。肯尼迪遭遇刺杀后,财务体系迅速恢复平稳,这或许正是为美联储保驾护航。
家族悲剧接连不断
肯尼迪遇刺后,官方迅速将罪责归咎于“独狼”奥斯瓦尔德,沃伦委员会也认定他为单独行动者。然而,解密的肯尼迪档案却显示,奥斯瓦尔德与克格勃有过接触,这与官方说法完全不符。奥斯瓦尔德的死亡更为耐人寻味,似乎是某些势力为了保密进行的“灭口”。
肯尼迪的死并没有止步,家族的悲剧继续上演。1968年,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·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被刺杀,虽然凶手的动机仍无定论,但许多人猜测背后或许是CIA的报复。1970年,肯尼迪的儿子约翰·肯尼迪二世在驾驶小型飞机时不幸坠机身亡,官方解释为飞行员失误,但不少人怀疑,这起事件或许与他计划参选参议员、试图揭露父亲死因的行为有关。
超自然还是权力斗争?
对于肯尼迪家族的接连噩运,有人认为这与他们的家族基因有关。以色列遗传学家提出,肯尼迪家族携带一种特定基因,家族成员天生具有冒险精神。这种冒险基因使得他们常常置身于危险之中。然而,更普遍的看法认为,肯尼迪家族成员的死,更多是由于他们挑战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。
正如历史学家所言,权力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敢于挑战规则的人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。肯尼迪家族的悲剧,或许正是这场无声的战斗的一个缩影。
通过深入了解,我们可以看到,肯尼迪的死亡并非单纯的个人报复,而是利益纷争的结果。他的家族成员也因此成为了这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